首页 热点 线路 新两化顾问 标杆 供需 同行 服务 5G 政策 应用 十大双跨 大院大所 联盟工作
  • 专家观点
  • 专家一览
  • 人才招聘
专家观点丨中国工程院院士、原院长周济: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
11月19日至21日,2024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在武汉市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原院长周济在会上发表了题为《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主旨演讲。周济表示,智能制造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要技术路线。智能制造的核心要义之一是“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形成了智能制造技术。同时,智能制造是一个大概念,新一代智能制造是智能制造的最高范式。其次,智能制造是一个大系统,它包含了智能产品、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三大功能系统以及智能制造云和工业互联网两大支撑平台。周济指出,智能制造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是实现制造业创新发展的主要技术路线。如果说“互联网+制造”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开始,那么即将到来的新一代智能制造的广泛应用,将推动和形成这次工业革命的高潮。所以要重塑制造业的技术体系、生产模式、产业形态,实现第四次工业革命。“从现在到2035年,我们国家智能制造的发展总体可以分成两个阶段来实现。”周济指出,第一个阶段是数字化转型,要深入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重大行动”,同时要推动新一代智能制造的技术进行科研和攻关,取得重要突破性进展,试点和示范都要取得显著成效。第二个阶段是智能化升级,要深入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升级重大行动”,到2035年,中国的规上工业应基本实现智能化升级,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在全国的工业企业基本普及,中国制造业实现智能升级,走在世界前列。周济强调,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支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需要强大的工业人工智能赋能,需要强大的工业大数据赋能,需要强大的5G+工业互联网赋能。同时,智能制造为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开辟了广阔的应用和市场,5G更大的“蓝海”在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更大的“蓝海”在工业人工智能,工业人工智能更大的“蓝海”在智能制造、数字中国。周济表示,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是“新基建”的重中之重。今后十二年是以“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为关键支撑的“智能制造”,是新一轮工业革命核心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制造工业要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发布时间:2024-11-19阅读次数:2485
专家观点 | 范济安:5G是新型工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3G、4G带来的消费互联网时代不同,如今5G有70%-80%的新应用场景聚焦在ToB领域,特别是工业领域;同时5G还有一大趋势是从人联网转向了物联网,特别是工业物联。”中国联通大数据首席科学家范济安博士在接受《人民邮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应以消费互联网时代的视角来研判5G的潜力与价值,而应面向新型工业化、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充分激发5G发展的澎湃动能。曾获得2022年度工业互联网十大实践人物的范济安,自2018年牵头打造了中国联通工业互联网产品体系并带领团队开发出面向电力、钢铁、煤炭、汽车、服装、装备制造等行业的5G应用解决方案。基于5年多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深入实践与探索,他判断,5G网络从公网模式转向专网模式,并越来越朝着更加专业化的“工业5G”方向发展,“5G已经成为新型工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5G是新型工业网络的主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新的工业革命将深刻重塑人类社会;强调要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范济安告诉记者,当前由于数字化转型需求,不少工业企业正从传统工业网络向新型工业网络演进。相比于传统工业网络,新型工业网络可实现柔性部署、移动互联、确定传输、应用扩展及通信速率等维度的全面提升。新型工业网络借助5G、TSN、PON、Wi-Fi、云计算、AI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赋能工业网络升级,打造规模化、智能化工业应用的先进基础设施底座。其中5G成为基础电信企业进入工业互联网领域的主要抓手。基础电信企业也相继推出了一系列5G+服务,如5G+PON、5G+TSN、5G+Wi-Fi、5G+边缘计算、5G+AI智能终端等,成为新型工业网络的一支新生力量。据介绍,2018年至今,中国联通已打造了6000余座5G工厂,服务于1.3万个5G专网用户,落地超过3.8万个商业化项目,已渗透到采矿、制造、电力能源等41类垂直行业。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提出5G专网需求为了保证数据安全和网络性能,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提出5G专网需求,基础电信企业主要通过公网私用的虚拟专网、部分网元设备独享的混合专网及5G核心网下沉的独立专网来实现。范济安指出,当前,随着需求的不断成熟,一些大型企业提出了公频私用和私频专网的要求。例如,我国大飞机C919能在技术和商业方面取得巨大成功,5G技术功不可没。中国商飞抢抓生产方式革命的新机遇,与联通一道创建了全球第一个5G工业园区和国内第一个5G工厂,将5G全面引入生产核心环节。2022年11月,获得工信部发放的工业无线专用网络频率资源,通过由商飞、联通、华为联合创建的5G制造创新生态联盟,成功打造了专频专网系统。据了解,以这一专用网络频率为基础,中国商飞开始了基于大飞机研制的5G专频专网试验验证。在机载系统无线化方面,在国内首次启动无线航空内部通信研究,打造高速率、低功耗、高并发的飞机内部无线通信网络,实现未来海量传感器的智能化无线组网以及部分控制总线信号的无线化替代,降低传统电气线路互联系统的设计和安装成本,实现系统显著减重。同样,在工业控制无线化方面,应用确定性5G无线传输技术,实现机器人之间点对点通信,打造机器人社群式生产模式,显著降低产线部署成本,实现多型号混线生产。范济安告诉记者,5G专网的另一个发展趋势是多园区5G专网。例如,2021年中国联通与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建成中国首套省域5G电力专网,配置生产控制、管理信息等切片,在16地市部署UPF37套、接入电力5G终端7万余台,在发、输、变、配、用电等12类场景中部署了5G应用,促进了5G与电力系统的深度融合。2023年,中国联通继续与山东电力在济南完成全国规模最大的电力RedCap+硬切片商用部署,包含配电自动化、分布式光伏等业务场景,开通8000多个基站,600多个硬切片,部署了5000+终端包括DTU、电力CPE、通信仓等终端。5G工业应用从规模化向全球化延伸当前,5G已经逐渐从外围辅助走向生产核心。范济安表示,随着龙头企业的引领及工业自动化领军企业的认同,5G在工业物联、工业控制等领域的应用呈现出规模化发展态势,也具有全球引领性趋势。在华的世界500强欧美日韩企业对5G表现出非常强烈的兴趣与开放度,如华晨宝马、施耐德电气、西门子、江森日立等,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工业5G应用的试点示范,而更多地涉及到核心生产环节。如华晨宝马在其总装车间的智能吊挂线系统EMS的控制中采用了5G;施耐德电气在多家工厂升级了5G柔性产线并与中国联通共同发布了基于5G专网技术的开放自动化白皮书;西门子将其打造的5G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及工业5G专网设备交由中国联通测试并拿出其在华最先进的工厂之一南京工厂进行试点;大和热磁将其多个跨省近千台CNC用5G进行连接并采用多节点MEC热切换平台承载工业控制软件。另一个新的趋势是5G出海,如中国联通携手美的、AIS、华为打造的“美的集团家用空调事业部泰国5G智慧工厂”荣获AMO“亚洲最佳移动技术突破奖”,这意味着5G从规模化向全球化延伸,实现“中国5G经验”走向世界。在5G逐渐开始走向生产核心之后,范济安告诉记者,甚至已经出现以5G为主的新型工业网络替代传统工业网络架构的场景。例如,在新能源发电如光伏、风电大规模发展后,由于这些发电厂区占地面积大、地方偏远,按照传统的方式建设工业网络,从成本到建设周期都满足不了,而5G的泛在网络可以直接用来建设新型工业网络架构,将厂区的管理、生产、控制等都放上去。另外,许多工厂开始有柔性制造的需求,需要进行小批量定制化、个性化的生产,移动性的工位、变化的产线以及灵活的配送等都需要5G等无线网络来实现连接、控制。5G正向越来越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范济安认为,新型工业网络中的5G正在向越来越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个性化定制的5G“网中网”会成为新型工业网络中的一种特殊现象。为了满足替代工业总线,PLC到工业终端的控制连接需要超高可靠的毫秒级时延。在长城汽车,中国联通联合长城精工、华为、上海博傲,采用三频段互补TDD及5G与工业网络协议跨层优化调度的XSO等技术使时延达到4ms@99.999%的5G全球纪录,并应用在焊装柔性产线的机器人无线连接上。定位是工业网络提供的另一项重要服务。但目前商用5G只能达到3-5米,无法满足亚米级的精准度要求。在苏州华兴源创,中国联通联合紫金山实验室,利用毫米波加算法技术,打造了毫米波定位基站,达到50-70厘米精度,应用在AGV制导和立体仓库穿梭机上。同样的案例出现在毫米波通感一体基站、900MHz微波直驱无源IoT基站等中国联通自主研发的产品上,可应用在矿山边坡监测、新能源电池测温、低空经济等典型场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研发成果都超出了目前3GPP定义并冻结的规范范围。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工业企业对技术的需求以及5G在工业网络的实践,进一步推动5G技术的发展演进。当前,5G-A的发展将大幅降低终端设备集成5G技术的成本,为新型工业网络的早日到来作出贡献。最后,范济安表示,新技术、新应用在ToB市场的推广历来要比ToC市场困难许多,周期长许多。我们不能把当初消费互联网的经验应用在工业互联网上。新型工业网络是实体经济通向数字经济的桥梁,也是实数深度融合的基础,我们要有信心,更要有铺路搭桥的胸怀与决心,要同政产学研用各方一起探索5G在工业领域的技术模式与商业模式,从而推动5G发展“升格提质向新”,进一步夯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底座。
发布时间:2024-11-05阅读次数:2351
专家观点 | 中国信通院孙洁:工业互联网赋能园区数字化转型创新发展
近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研究所北京运营中心主任孙洁2024年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百城千园行”活动中发表了题为《工业互联网赋能园区数字化转型创新发展》的主题演讲。会上,孙洁指出,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推动园区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园区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多地数字化园区建设,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而园区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0阶段是园区单点的数字化应用;2.0阶段则实现了数据共享;3.0阶段则是万物互联的阶段。目前,行业正处在2.0阶段向3.0阶段迈进的关键发展阶段。孙洁表示,未来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加快推进数字园区建设,一是要重实践,贯彻落实《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贯通”行动计划》中的标识进园区、进基地、进集群,支持集群基于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开展“产业大脑”建设,服务产业集群内企业数字化改造,实现全场景数据共享和追溯;二是要强生态,以“工赋园区”激发园区数字化转型活力,培育园区企业数字化转型意识、能力和成效;三是要建载体,打造园区数字化转型能力中心,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园区数字化转型的“神经中枢”,提升数字化链接水平,构建“链-服-技-企”一体化服务,从而赋能园区产业数智升级;四是要做标杆,以评促建,系统性开展园区数字化转型诊断和评估。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是系统工程,要持续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最终实现园区的全面数字化转型,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10-15阅读次数:2074
专家观点 | 刘文卿:推动工业互联网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推动工业互联网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 刘文卿工业互联网是新工业革命的重要基石,是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支撑,是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和重要驱动力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发展工业互联网,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工业互联网发展的高度重视。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工业互联网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在新的征程上,需准确把握新阶段工业互联网发展面临的新情况,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塑造新动能新优势。促发展,工业互联网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加快功能体系建设,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更大进展。工业互联网包括网络、标识、平台、数据、安全五大功能体系,是实现人机物全面连接、打通信息“大动脉”的重要载体。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5G基站391.7万个,企业内网改造持续深入,建成超3万个5G行业虚拟专网、300家“5G工厂”;建成标识解析“5+2”国家顶级节点体系,实现31个省(区、市)全覆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平台近340家;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体系加快建设;基本建成国家、省、企业三级协同的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监测服务体系。深化技术创新驱动,在推动产业科技创新中取得更大突破。工业互联网将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深度集成,打通云、网、边、端,加速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聚合,带动相关技术全面突破和迭代创新。工业芯片、5G工业模组、智能传感终端、边缘计算等关键技术研究、标准研制和产业化进程持续推进。工业级无人机、可穿戴智能装备等新产品迅速兴起。通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探索逐步展开。工业互联网带动新技术应用重塑企业生产方式、服务模式、组织形态,提高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全面赋能千行百业,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中展现更大作为。工业互联网将数字技术与行业特有的知识、经验、需求相结合,提升生产经营各环节数字化水平,推动生产方式与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进一步促进大中小企业、一二三产业融通发展。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从“研产供销服”单点应用向综合集成延伸,数字化管理、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等应用模式加速普及,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近万个。应用范围已融入49个国民经济大类,实现41个工业大类全覆盖,有力推动工业企业提质、增效、降本、绿色、安全发展。观大势,准确把握工业互联网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新要求把握全球竞争格局新形势。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深度调整,大国竞争和博弈日益加剧,数字化转型已成为重塑产业竞争优势的战略必争,运用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已成为主要国家的共识。通过深化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激发数据要素潜能,提升产业发展竞争力。把握技术产业变革新机遇。以人工智能、5G、大数据、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仍然处于快速演进、群体突破、交叉融合的活跃期,“技术—产业”交互迭代、融合创新持续深化,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促进形成新质生产力,将激发工业互联网朝着更泛在普惠的数字化、更高速可靠的网络化、更虚实融合的智能化方向发展。把握新型工业化新要求。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支撑,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产物,在本质上与新型工业化的鲜明时代特征和丰富内涵要求高度契合。这要求我们发展工业互联网,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背景把握新型工业化内涵,在实践中有力推动数字技术在工业领域的融合应用。谋全局,加快推动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必须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更大范围、更高效率、更加精准地优化生产和服务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赋能、赋智、赋值作用。加强功能体系建设。推进网络、标识、平台、数据、安全五大体系建设,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标识解析体系、安全态势感知系统等重点设施效能。完善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建设,推动建设装备制造业数字供应链平台,开展工业数据资产登记平台体系建设布局,加强数据要素汇聚与应用。夯实技术产业支撑。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提升智能传感终端、工业芯片、工业软件等软硬件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支持工业互联网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培育一批具有生态整合能力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供应商和面向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深化融合创新应用。推广“大企业建平台、中小企业用平台”发展模式,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深入推进“链网融合”,加快工业互联网在钢铁、石化、汽车等重点行业应用推广。持续深化“百城千园行”活动,推动工业互联网进园区、进基地、进集群,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开放合作水平。持续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为工业互联网发展营造良好发展氛围。鼓励国内外企业加强交流与成果分享,深化技术、标准、应用、知识产权等领域国际合作,提升工业互联网开放发展水平。
发布时间:2024-10-11阅读次数:1865
专家观点 | 罗俊章:健全促进“实数”深度融合制度 加快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健全促进“实数”深度融合制度加快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 罗俊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之下,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路径。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做好数字化转型这道“必答题”。加快中小企业“实数融合”进程,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于激发经济主体活力,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刻把握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历史机遇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为产业结构变化和生产关系调整带来深刻影响。在此背景下,各国都将数字化发展视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纷纷制定数字化转型的相关政策和发展规划,在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安全保障等领域进行系统性布局,加速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以期在产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以数字化转型塑造企业竞争优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数实融合进程不断加快。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超过12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10%左右,数字经济总体规模超过5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已超40%,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环境持续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及其数字化转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强调“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多次提及“中小企业”,明确提出“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为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重点任务。在党中央、国务院关心重视下,《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关于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促进政策陆续出台,围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痛点、难点和堵点,不断加强支持与引导工作,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营造了良好环境。数字化转型是中小企业迈向专精特新的必由之路。中小企业是最活跃的科技创新力量,同时也是数字化转型的重点和难点。数字技术在研发、生产、营销等多个环节的应用逐渐深化,数字化在助力中小企业降本、增效和提质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数字化转型能有效地提高中小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优化供应链管理,促进价值链升级,兼顾规模化生产与个性化需求,综合提升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此外,数字技术与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能够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业务协同、资源整合,整体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帮助中小企业茁壮成长。进一步释放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应紧抓数字经济时代发展机遇,以数字化转型助力中小企业迈向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精准研判当前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态势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持续加快。近年来,在政产学研用各方共同努力与推动下,我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取得了积极成效。从转型的整体态势来看,我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普及面不断扩大,数字化水平稳步提升,数字化转型路径更加明晰,服务供给能力持续提升,转型良好生态逐渐形成。从企业角度来看,我国中小企业转型认知持续深化,在数字化经营战略、管理机制、人才建设等方面稳步推进,资金投入力度明显加大,推进转型主观意愿和内生动力增强。“链式”转型模式加速形成。“链主”企业具有研发力量足、创新能力强等优势,可通过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成熟的产品和丰富的行业数字化经验,引领带动产业链上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升强链补链能力。一方面,作为行业龙头或产业链核心,大企业可以利用订单引导、技术扩散和资源共享等方式,加强与产业链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业务协同与互联互通,有效输出转型能力。另一方面,通过SaaS化部署供应链协同平台,“链主”企业能够打通产业链上中小企业的数据壁垒,实现生产、采购、质量管理和库存等多个场景的数字化协同,从而带动整个生态系统中大中小企业的协同转型,形成良性循环。企业转型资源和能力不足构成制约。尽管我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取得显著进展,但同时也要看到,部分企业依然面临着“不敢转、不会转”的困局。资金、技术和人才资源的短缺,使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着来自内部与外部的双重挑战,转型意愿与能力受限,进而拖慢了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步伐。由于数字化转型具有投入成本高、回报周期长、收益量化难等特点,使得部分企业难以根据现有的资源基础及行业发展趋势,对数字化转型的预期成效进行精确评估,无法形成对转型发力方向和实施路径的深入理解,从而对转型持观望态度。另外一部分企业虽然已经对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有了足够的认知,但在实践中不得不面对软硬件基础薄弱、数字化人才短缺以及融资成本高昂、资金压力巨大等多重难题,在数字化转型资源的投入上表现得力不从心。供需两侧亟需协同发力有效衔接。当前,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供需两端尚未实现精准匹配,需求整合不足,供给能力有待提升,中小企业普遍难以便捷获得高质量的转型解决方案。从需求侧来看,中小企业量大面广,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数字化转型基础参差不齐,转型需求因此具有碎片化、多元化的特点。不同的行业领域、企业规模、技术基础决定了企业所关注的转型场景和转型产品也不尽相同。从供给侧来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多样、利润低且难以通过标准化复制推广,定制数字化转型产品的投资回报不成正比,导致服务商的研发意愿弱,因而当前针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服务产品供给尚无法充分满足企业的需求。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仍面临“转型找死、不转等死”的现实难题,破除数字化转型困境,让数字化转型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亟需认清当前存在的供需不匹配问题。供需两端的不匹配,让中小企业在转型过程中一边要承担成本、技术和人力的巨大投入,另一边却难以获取与需求精准匹配的数字化转型产品和解决方案。转型前期投入大、“回血”周期长的现实,使得中小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中小企业资源投入明显不足,也使得服务商缺乏有效激励,进一步加剧了供需之间的不匹配。加快建设运营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开发满足行业和领域共性需求的“小快轻准”产品体系,成为降低企业转型门槛,推动供需衔接的重点和要点。多措并举科学高效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抓好试点工作,发挥标杆引领作用,让企业转型有信心。一方面,要做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用成功范例描绘清晰的数字化转型“路线图”,为广大中小企业积极投身数字化转型注入信心。通过梳理方法路径、市场机制和典型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同一行业、相似规模、基础相当的具有共性需求的企业提供榜样参考,明晰转型路径,打造更多符合地方实际的经验模式和典型做法,梳理一批数字化转型细分行业,打造一批数字化转型“小灯塔”企业,在需求侧形成示范效应,让中小企业“敢转愿转”。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试点示范的标杆引领作用,推动服务商探索形成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问题和场景清单及供需适配库,明确投入和产出,培育和展示一批扎根细分行业、掌握行业知识的优质服务商,降低企业转型成本和风险,让中小企业对参与数字化转型形成完整的预期。在供给侧,消除中小企业的转型顾虑,增强其能转的信心,坚定以转型促发展的信念。聚焦痛点难点,培育高水平“小快轻准”产品,让企业转型有能力。一是充分挖掘需求,直击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痛点难点。梳理中小企业各类场景下数字化转型的问题、需求和场景清单,明确数字化转型的重点任务和发力方向,梳理思路、优化实践、提升效能。二是丰富数字化服务供给,针对中小企业资源有限的特点,从外部产业生态着手,支持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资源和能力,开发集成一批适配转型需求的“小快轻准”数字化解决方案和产品。三是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统筹,同时引导各类资金流入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领域,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使企业有能力将短期经营需求和长期可持续发展目标有机结合。四是注重人才培养,通过开展课程培训、平台线上学习和实践案例分享,帮助中小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提升数字技能,适应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变化,共同推动企业持续迭代转型。深化生态协作,推动“链式转型”“集群转型”,让企业转型有条件。一是推动“链式”转型,推动大企业通过订单牵引、技术扩散、资源共享等方式,赋能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聚焦重点产业链,推动“链主”企业加强转型能力输出与业务协同,引领带动链上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卡位入链”,提升强链补链能力。二是加强“集群转型”,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等载体的作用,推进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助力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三是打造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推动央地之间的政策协同与一体化落地。面向地方中小企业集聚产业,加快推动工业互联网行业平台应用,推进数据汇聚汇通、应用系统融合联动。通过工业互联网与产业集群、产业园区的融通,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互联互通和要素资源配置优化,推动企业、产业链、园区/集群“化点成珠”“串珠成链”“串链成网”,全面实现中小企业“智改数转网联”。
发布时间:2024-09-24阅读次数:2323
专家观点 | 中国信通院金键:AI赋能工业互联网助力新型工业化
近日,2024年东吴双创峰会在苏州举办。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信通院”)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研究所所长金键受邀出席会议并发表《AI赋能工业互联网助力新型工业化》主题演讲。会上,金键指出,标识+区块链将是实现AI有序组织与监管的重要方式,并为工业互联网+AI支撑赋能新型工业化提出了下一步的推进思路。金键表示,工业互联网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性基础设施,新型工业化已经成为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选择。目前,工业互联网已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技术和产业持续演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作为工业互联网五大功能体系之一,“5+2”国家顶级节点已全面建成,服务企业超42万家。工业互联网加快赋能千行百业,九大应用模式已广泛融入各行业领域。“标识贯通”面向更多领域、更深层次、更大规模的应用发展,利用标识渗透性强、兼容性高等优势,推进标识解析体系在工业、能源、交通、农业、医疗等实体经济各领域的深化应用,实现全产业链、供应链、各行业的贯通发展,深度推进新型工业化。金键强调,产品数字护照(Digital Product Passport,DPP)是在数字化和绿色化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整合工业互联网标识、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考虑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需求推出的创新型数字认证系统,对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数字创新具有重要作用。金键指出,人工智能发展正处于迈向通用人工智能的初始阶段,工业互联网+AI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链条循环畅通,引领更大范围的创新提升。工业互联网打通工厂内外生产供应网络,叠加智能技术实现智能预警和大范围调度优化。工业互联网产品研发设计由基于模型走向“模型+AI”的全新范式,“工业模型+数据+AI”研发范式展现巨大创新潜力,工业互联网创新正由产品研发走向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等多个领域。标识+区块链将是实现AI有序组织与监管的重要方式。AI世界的各种内容(文本、图像、视频等)正在急剧无序增加,未来还会有各种智能机器人,数量将是浩如烟海,需要通过AI标识将其标定,并通过区块链不可篡改的特性来进行有序组织和监管,帮助监管机构与自治组织对AI产业进行有效治理,确保各个规范准则能被有效执行与追溯。关于工业互联网+AI支撑赋能新型工业化,金键表示,下一步,中国信通院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打造涵盖基础设施、技术产品、融合应用、产业生态、安全保障等在内的工业互联网发展体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释放叠加倍增效应,持续深化人工智能、大模型与工业融合,培育基于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工业技术支撑体系,提升传统工业装备、自动化系统和工业软件的智能化能力,服务新型工业化推进大局。
发布时间:2024-07-24阅读次数:1876
专家观点 | 余晓晖: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的赋能作用
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的赋能作用余晓晖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理事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利用新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趋势、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方向,也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广阔空间。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通过对人、机、物的全面互联,构建起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新型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路径,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动力。有助于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工业互联网通过对工业系统实时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等,并与相关行业的知识、经验、需求相结合,形成新的优化范式,改变了工业生产模式,催生出新的产业组织形态、形成了新的要素组合、孕育了新的价值创造方式。在工业互联网赋能下,传统产业将逐步呈现出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成长为符合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比如,我国纺织产业利用工业互联网对生产设备投入和工艺流程进行改造,有效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过去的“千人纱,万人布”转变为现在的万锭用工最少可以不超过10人,产业不断向中高端迈进。有助于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发展。工业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相结合,能够构建高效低耗智能生产体系、资源共享协同制造体系、敏捷柔性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推动研产供销过程向网络化、智能化迈进。在工业互联网驱动下,传统产业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组合方式发生质的变革,将形成更高效率、更高水平的生产函数。有测算显示,数字技术对工业效率赋能在2017—2022年提升了1.14倍。比如在钢铁行业,企业借助工业互联网打通炼钢、连铸、轧钢等工艺流程,强化数字孪生、人工智能、智能控制等技术综合应用,实现了从“经验炼铁”到“智慧炼铁”、从“炉前炼钢”到“一键出钢”的转变,形成降本、提质、增效新路径。有助于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发展。以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与传统产业绿色发展之间存在高度耦合性。把工业互联网贯穿于绿色发展的设计、制造、管理、服务各环节,能够从全生命周期赋能能源优化调度、碳排放监测和管控,为传统产业绿色发展提供支撑。目前,在钢铁、水泥等一些重点用能行业中,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搭建生产调度平台、打造环境智能监测与管控体系等,可以实现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等目标。利用工业互联网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深度融合,是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发展绿色生产力的重要路径。近年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大都认识到数字技术与制造业融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不断加强对工业数字化转型的布局。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态势良好,已融入49个国民经济大类,覆盖全部工业大类,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340个,工业设备连接数超过9600万台套。工业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给传统产业带来了全方位、深层次、革命性影响,有效推动产业提质、增效、降本、绿色、安全发展。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一个重要方向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我国传统产业具有规模大、应用场景多、数据资源丰富等优势,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以工业互联网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有可为。同时也要看到,工业互联网在传统产业中的规模化应用仍面临一些制约因素。比如,一些传统产业工厂中仍大量存在“聋设备”“哑设备”,企业向网络化、智能化演进成本高、难度大;传统产业中分布着大量中小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进行数字化改造面临资金缺乏、人才不足等难题;传统产业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和解决方案产品供给之间仍不能高效匹配;等等。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纵深推进,一大批新技术、新产业正在快速孕育、蓄势待发。要抓住机遇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规模发展,着力突破瓶颈制约,持续优化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模式和路径,助力产业不断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具体可在以下方面着力。“建与用”系统推进,夯实转型升级基础。加快提升网络覆盖范围和服务效能,引导企业开展内网改造和升级,推进5G工厂建设,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实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贯通”行动,促进标识在消费品、原材料等行业产业链上下游“贯通”应用。发挥多层次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作用,推动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融合发展。面向传统产业打造工业数据空间,促进数据安全可信流通。完善工业互联网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工业互联网安全公共服务能力。“点线面”全面结合,提升应用赋能水平。立足制造业行业特性和差异化发展需求,编制实施工业互联网与细分行业融合应用指南,为企业提供转型“说明书”和“工具箱”,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降低转型成本。推动工业互联网与重点产业链“链网协同”,挖掘更多应用场景,打造智慧供应链。持续开展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百城千园行”活动,引导产业园区、行业集群等加大工业互联网设施建设,促进设备互通、资源共享。“以新带旧”融合创新,开辟发展新赛道。推进5G与工业自动化深度融合,打造新一代工业控制体系架构。协同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与工业互联网APP培育,放大我国应用场景、知识模型和工业数据丰富的优势,推动实现工业软件“换道超车”。持续深化人工智能、大模型与工业融合,培育基于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工业技术支撑体系,提升传统工业装备、自动化系统和工业软件的智能化能力。多方融合与协同,营造良好发展生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等政策工具,促进企业加快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深入推进产融合作、产教融合,加强资金、人才等要素的保障水平。依托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等,汇聚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各方力量,协同推动工业互联网推广应用。
发布时间:2024-07-01阅读次数:1667
专家观点 | 《预见2035》--中科院院士梅宏谈工业互联网
近日,光明日报与中国科学院院士面对面,深入探讨“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2035发展战略丛书”中提及的关键领域和宏伟构想,透视那些驱动时代前行的科技引擎。在近期推出“工业互联网篇”,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计算机软件专家、“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发展战略研究(2021-2035)”之“工业互联网”项目负责人梅宏,走进一个创新驱动、跨界融合的科学新纪元。
发布时间:2024-06-26阅读次数:2419
专家观点 | 中国信通院李海花:推动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 全力支撑赋能新型工业化
近日,2024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大会暨系列活动举办了“工业互联网创新与发展论坛”,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研究所副所长李海花分享了《推动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 全力支撑赋能新型工业化》的主题演讲。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产物,兼具基础性、公共性、强外部性等基础设施的本质属性特征,以及新兴基础设施技术创新、数据赋能、跨界融合等特征。工业互联网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底座,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性基础设施。李海花称,从工业互联网角度来看,正从五个方面助力新型工业化发展。一是工业互联网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工业互联网驱动产业链组织变革,依托数据流的打通形成新的网络化组织形态,有利于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掌控能力、响应速度和配置效率,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工业互联网通过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实现数据贯通和资源有效配置。构建全产业链服务体系,通过资源整合与共享,实现资源优化、协同制造和服务延伸,提升供应链效率,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增强产业链粘性、韧性和安全,推动向高端、智能、协同制造升级。二是工业互联网提升产业科技创新水平。工业互联网推动支撑产业体系裂变升级,变革装备、工业网络、自动化、工业软件等产业发展范式,正促进形成数据驱动、灵活部署、按需定制、开放融合的全新技术架构,为我国以上领域“换道超车”创造了新的追赶机会和新路径。三是工业互联网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业互联网通过驱动变革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组织方式,推动形成新的要素组合和价值创造方式,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开辟了新路径。工业互联网在发展过程形成发展新赛道,在巩固提升信息通信业等优势产业过程中,通过不断挖掘应用场景,加速产品创新迭代、增强产业全球竞争力。四是工业互联网全面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龙头企业、链主企业等依托工业互联网开发形成一批标准化、SaaS化的“小快轻准”数字化工具和产品,并通过服务订阅、在线调用等商业模式创新加以推广,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五是工业互联网有效助力工业绿色化发展。工业互联网支撑构建绿色产业生态,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工业互联网可以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帮助各类主体技术改进和用能管理等,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李海花强调,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作为工业互联网五大功能体系之一,是支撑工业互联网互联互通的神经中枢,是实现数实深度融合的核心枢纽,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关键抓手,是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的重要底座,已成为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战略性基础设施。我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自主体系架构全面建成。当前,标识解析体系伴随工业互联网整体推进已步入规模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夯基架梁”工作基本完成,发展重点从“建”转到“用”上,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2部委联合发布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贯通”行动计划(2024—2026年)》基于新阶段、新要求提出新部署。“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已经历战略谋划、起步探索和快速推进三个时期,目前处于‘规模发展’阶段。未来3—5年,规模化普及推广将成为政策关键的着力点。”李海花介绍了中国信通院针对下一步工业互联网支撑赋能新型工业化的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打造涵盖基础设施、技术产品、融合应用、产业生态、政府支撑等在内的发展体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释放叠加倍增效应,服务新型工业化推进大局。重点发展方向包括:提升网络设施整体效能,加快内网改造升级;加快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应用推广,开展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贯通”行动;着力完善多层次平台体系,壮大平台产业生态;打造工业数据空间,构建安全可信的数据流通体系;筑牢安全发展屏障,提升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并行推进补短、锻长、树新工作,提升产品质量效益;推动工业互联网“链网协同”,提升应用深度广度;推动工业企业、信息通信企业、中小企业等更广泛参与;加大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打造更多试点示范标杆。
发布时间:2024-05-22阅读次数:2752
专家观点 |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总工程师王宝友:走好中国特色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之路
走好中国特色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之路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总工程师 王宝友王宝友工业互联网是新工业革命的重要基石,是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支撑,是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和重要驱动力量。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发展工业互联网已连续七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为重点任务之一,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标志性、引领性成果,展现出勃勃生机和广阔前景,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发展道路。工业互联网已成为制造强国的重要支撑和网络强国的重要内容,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强劲动能。一、从上到下,构建起央地协同、贯通联动的政策体系顶层设计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工业互联网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持续提升工业互联网创新能力,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5G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将加速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加速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这为发展工业互联网凝聚了共识,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2017年,《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实施,明确了工业互联网的基本概念、重大意义、总体目标、重点任务、政策举措。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积极稳妥发展工业互联网”。党中央、国务院对工业互联网的战略部署持续深入。工作部署层面。工信部先后出台网络、标识、平台、数据、安全、应用等多项政策,接续实施两个三年行动计划。持续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遴选6批超800个试点示范项目,在全国范围内树立工业互联网应用样板。支持北京、上海、武汉、沈阳等地建设一批工业互联网领域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能力不断增强。支持长三角、广东、山东、成渝、京津冀、湖南等地创建工业互联网示范区,系统推进工业互联网基础建设、融合应用和生态培育。地方支持层面。全国31个省(区、市)均出台地方政策,多个省份不断丰富政策工具箱,利用重大技术装备研发、技术改造、智能制造等多种支持方式,推动设立工业互联网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布局,面向地方优势产业加快推动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二、从无到有,构建起梯次渐进、初具规模的功能体系网络体系不断夯实。高质量外网建设基本实现全国地市全覆盖,5G等新型网络技术推动企业内网改造加力提速,建成5G行业虚拟专网3.16万个,有效满足垂直企业对数据本地化、管理自主化等个性化需求。标识体系一体化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5+2”国家顶级节点体系现已全面建成,实现31个省(区、市)全覆盖,标识注册量突破4000亿,标识日解析量超1.5亿次,服务企业超过40万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二部门印发《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贯通”行动计划(2024—2026年)》,工业互联网标识在制造业及经济社会重点领域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显现,对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畅通产业链供应链、促进大中小企业和一二三产业融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平台体系加速构建。多层次、系统化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基本形成,培育50家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平台近340家,重点平台工业设备连接数近9700万台(套)。数据体系初见成效。建成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汇聚数据9.7亿条,服务企业147万家。装备制造业数字供应链平台汇聚34万家企业、195万名工程师、近2亿种工业基础产品,形成完备的装备制造业工业产品目录。工业数字化碳管理平台接入工业生产设备70余万台,服务企业9000余家。工业数据资产登记(确权)平台登记数据超5亿数据单位。安全体系持续完善。基本建成国家、省、企业三级协同的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监测服务体系,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超14万家工业企业,威胁监测和信息通报处置不断加强,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三、从小到大,构建起多点发力、日益壮大的产业体系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工业互联网在为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供实现途径的同时,也快速发展形成新业态、新产业,产业规模和参与主体快速壮大。据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测算,2023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总体规模达4.69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上升至3.72%,其中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1.35万亿元,正成长为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2023年2月24日,山东东营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工作人员正在通过碳达峰大数据平台查看开发区企业实时耗能情况。带动作用日益突出。工业互联网由制造业向实体经济各领域广泛延伸,在加速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同时,促进一二三产业、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据测算,2023年工业互联网带动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规模分别达到0.06万亿元、2.29万亿元、2.34万亿元,展现出工业互联网为行业发展注入的强劲动力。全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总体规模超过千亿元的省区市达17个,工业互联网发展前30城市工业互联网增加值贡献占全国比重为47.8%。四、从点到面,构建起覆盖广泛、逐步深入的应用体系从环节看,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已从龙头企业内部拓展到产业链上下游,应用环节加速从研产供销服各环节单点应用,向全环节全流程综合集成应用和多领域系统创新延伸。平台化设计、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六大典型模式加快普及,绿色化生产、精细化投融、可视化治理等新模式加速涌现。各地建成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近万个,“大企业建、中小企业用”的模式加快推广。从范围看,应用范围已经从钢铁、机械、电力、交通、能源等重点行业拓展到所有工业大类,形成了千姿百态的融合应用实践,全国“5G+工业互联网”项目数超万个,覆盖电子设备制造、装备制造、采矿等20余个重点行业,打造了数万个5G应用创新案例,逐步形成协同研发设计、柔性生产制造、无人智能巡检、生产过程溯源、设备预测维护等20个典型应用场景。从效果看,工业互联网将数字技术与行业特有的知识、经验、需求相结合,加速工业机理模型的汇聚沉淀,提升生产经营各环节数字化水平。截至2023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62.2%、79.6%。人工智能与工业融合应用不断深化,催生了增强数字设计、人机协同制造、精益运营管理、精准质量管控、柔性智能服务等典型应用场景。五、从浅到深,构建起要素渐全、创新活跃的生态体系产业支撑能力持续攀升。工业互联网推动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全面突破和迭代创新。国内5G工业芯片模组、工业人工智能芯片、工业视觉传感器等领域攻关已取得一定进展,传统模组和终端向智能化方向演进,支撑更高级、更复杂的应用,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级5G模组成本较商用初期下降90%,网络切片技术已实现端到端切片的基本功能。网络、平台、安全检测能力和国家检测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有力支撑服务行业发展。2023年10月18日至20日,2023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在辽宁沈阳举行。关键技术研发体系化推进。“5G+工业互联网”、时间敏感网络、边缘计算、工业智能等相关领域的技术研究、标准研制和产业化进程基本与国际同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建设加速,标准体系逐步构建。多家龙头企业设立工业互联网科研部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生态建设成效初显,有效助力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人才体系扎实构建。工业互联网学科建设快速推进,超过150所高等院校设立工业互联网工程、工业互联网技术、工业互联网应用等专业,多所高校依托新工科建设,开展相关专业和交叉学科体系建设,一批工业互联网人才实训基地在全国布局,江苏、广东、山东、四川等地建设近20所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合作中心会员单位超1100家,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成员超2600家,试验验证、检测认证、人才实训等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多年的成绩,得益于持之以恒的战略定力,得益于攻坚克难的落地实施,打出了一套精准有力的政策“组合拳”,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多年的实践,激发了产业各方积极参与工业互联网的活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是一项创新性强、复杂度高、推进难度大的系统性工程,单打独斗行不通。工业企业、基础电信企业、金融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主体共同参与,开展了合作共赢的多方“团体赛”。多年的探索,深化了我们对工业互联网发展趋势和规律的认识,工业互联网赋能千行百业是长期的、应用牵引的过程,这是由数字化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也是由我国工业发展国情所决定的,要做好打“持久战”准备,持续发力、久久为功。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的关键一年。面对更为严峻的外部形势和新的经济下行压力,工业互联网的持续创新发展将成为提升关键软硬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力量和核心支撑。我们要时刻保持战略定力,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按照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工作部署,扩大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切实支撑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支撑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发挥工业互联网作为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和重要驱动力量的地位和价值。进一步加强部际、央地有效协同与政策措施一体化推进落地,持续开展对工业互联网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充分发挥市场多元主体作用,加快构建工业互联网产业创新生态体系,不断释放创新发展动能,奋力谱写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新篇章,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发布时间:2024-05-21阅读次数:1875
全站热点
1
全国首批先导区!苏州入选!
发布时间:2024-11-11 阅读次数:2876
2
工业互联网看苏州 | 苏州上线全国首个城市级工业数据空间!
发布时间:2024-10-29 阅读次数:1729
3
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更稳固“压舱石”
发布时间:2024-08-14 阅读次数:1813
4
改革深一步 | 苏州市工信局:聚焦“数实融合”关键点 推动重大改革任务落地见效
发布时间:2024-08-10 阅读次数:2712
5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发布时间:2024-07-26 阅读次数:1964
6
全市2024年半年度工信工作会议召开
发布时间:2024-07-25 阅读次数:2318
7
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时丨制造大市加速迈向智造之城
发布时间:2024-07-15 阅读次数:1605
8
向总书记报告丨加快“智改数转网联”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发布时间:2024-07-09 阅读次数:2052
9
苏州,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综合得分地级市第一!
发布时间:2024-06-25 阅读次数:2046
10
新闻联播:我国工业互联网进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
发布时间:2024-06-18 阅读次数:2733
×
|
  • 登录
  • 注册
  • 使用密码登录
  • 使用验证码登录


确认登录
忘记密码
---------------------第三方---------------------
提示
确定
活动报名
取消 确定
投票/评价
顾问标签:
服务好
态度好
业务精
专业能力强
态度满意度:
专业满意度:
是否匿名
字数 0/180
取消 确定
手机号绑定
×
|


确定
完善信息
×
|
*联系人:
*邮箱:
*密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