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航破产重整浅谈大企业战略问题
。海航作为资产总额约万亿元的多元化投资集团,未能有效管控战略实施过程,导致经营失控,遭遇破产。一般说来,大企业的消亡,溯源起来,大多可归于战略层面的问题。很多大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经营范围和组织规模持续扩张,内外部经营风险持续累积,最终超出企业内部管控能力。而一旦再遇上企业外部环境因素发生剧变,企业就会因内外失衡而走向衰亡。 一、大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往往偏离核心战略定位。大企业最初的成功,通常源于其独特的战略定位。大企业在取得初期的成功后,一般会将经营方向转向快速发展,以谋求更大的经营规模和更多的企业利润。大企业也由此开始突破外部环境边界的条件约束,通过拓展业务或产品线,增加新功能或跨界经营,从而使得企业的战略定位愈加模糊不清,并逐步偏离其战略定位。海航1989年成立初期注册资本仅为1300万元,1993年改制为股份公司,注册资本增至2亿5千万元。2000年公司组建为海航集团,其时,海航系航空公司机队规模仅次于南航公司的840架(机队规模占比23.1%)、东航公司的692架(机队规模占比19.0%)和国航公司的684架(机队规模占比18.8%),是国内第四大航空集团。海航集团成立后的最初时期,业务主要集中在航空运输,业绩表现非常优异。在国内旅客吞吐量2000万级以上的13个航空枢纽设立分公司和运营基地,航空市场占有率位列前三,其中海南市场份额长年稳居第一。但为快速提升经营规模,海航集团并未坚守核心战略定位,“聚焦主业”,选择有助于延伸航空产业链的发展,而是快速转型发展多元化业务,布局零售百货、酒店旅游、物流运输、房地产、金融等多个行业,并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多元化的产业布局。海航集团的多元化战略,加速了企业的扩大扩张。2015年跻身世界500 强行列后,开始了更大规模的海外资产收购行动。集团加大财务杠杆,持续用资产抵押再融资,滚动投资非相关的多元化领域。海航集团过度依赖资本运营手段,在提高对外融资杠杆的同时,引发企业财务风险加大。2017-2018 年,集团开始出现流动性风险,标志事件为2017 年6 月,集团对美国全球鹰娱乐公司(GEE)股权收购失败。2019 年,海航集团总资产为9,806 亿元,总负债为7,067 亿元,资产负债率提升至72%,集团财务高杠杆融资问题非常显著。海航集团在多元化的战略扩张,快速发展过程中逐渐偏离了其航空业的核心战略定位。集团过快的扩张加上内部组织与业务整合不足,导致企业运营效率低下,为企业长期发展留下隐患。二、大企业偏离核心战略定位将削弱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能够为企业带来比较竞争优势的资源能力,以及资源能力的配置与整合方式。大企业偏离核心战略定位,将破坏最优战略配置,侵蚀企业核心产品或服务带来的竞争优势,最终削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导致企业经营未能达到预期的经营效果。通常的结果是,经营收入虽然增长了,但企业利润却未能实现同步增长。2015-2017 年,海航集团在快速扩张期,营业收入显著增长,但利润增速却远低于营收增速。据海航财报,2015-2017年,集团业务收入从1,009亿元上升至5,940 亿元,增长了约6倍,但同期集团净利润,只从30.81 亿元增至81.27 亿元,增长才约2.7倍,并未实现同步增长。依据经济学 “资源是有限的”基本原理,大企业应集中资源能力,长期聚焦于核心业务,深化战略定位,让企业的经营更加独特,才能真正赢得市场。如果什么都想做,必然会介入相对不够熟悉的业务领域与市场环境,如此资源能力多头配置的局面,必然会超出企业有限的经营管控能力,最终反而失去核心竞争力。三、内外部不利因素导致大企业战略状态失稳。 在外部环境中,没有任何企业不受产业周期波动、业务需求消减和运营成本增加的负面影响。大企业虽然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实力,但如果对外部市场机会把握不足、对内部交易成本控制不力,尤其在战略方面出现巨大误判时,在残酷的市场态势下,也将会面临巨大的经营不确定性、乃至巨大的生死危局的考验。2020 年的疫情对航空业来说时数十年甚至百年一遇的外来冲击,但这种疫情冲击的外因,最终还是要通过企业的内因起作用。海航集团此前由于高杠杆资本运作、快速扩张,实际上,组织内部已经积累了巨大的风险因素,也已处于不均衡的临界状态,而疫情的冲击,其实只是压倒海航集团的“最后一根稻草”。但笔者以为,大企业因战略失误而衰亡的本质原因,还是源于内因,即偏离了核心战略定位,破坏了最优战略配置,以及最终削弱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者:北京求是联合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咨询总监 张晓波